2月23日,刚过完春节,鞋企老板罗长城就告别成都,带着机器和工人来到安岳县渝成国际制鞋产业园。已过不惑之年,他要在这里为自己寻找新起点。
2017年下半年,成都鞋业经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转移”,近500家鞋企从成都迁出,8成以上选择了百公里外的资阳,其中近百家鞋企已在乐至和安岳落地投产。
为何选择乐至和安岳?转移的鞋业能否撕掉“落后”和“过剩”产能的标签?未来鞋业的出路在哪?
成都鞋业全面转移
超400家鞋企欲转战资阳
近20年来,鞋企超过3000家、年产值最高时曾达500亿元的成都鞋业曾发生过多次转移:从浆洗街的“皮革一条街”到博美装饰城,再到武侯区的双楠,随后迁至金花和簇桥……几乎每一次转移,鞋业集中生产区都离这座城市的中心越来越远。“出走,是迟早的事。”四川省鞋业协会会长冯永刚认为。
2017年7月,成都公布产业空间布局“十字方针”,以武侯区为主的鞋业集中地被划入“中优”范畴,将逐步调迁一般性制造业,鞋业首当其冲。
“这一次是真要走了。”在成都经营了约20年鞋业的罗长城意识到。当年7月,他就将生产线搬到安岳。一同“出走”成都的鞋企约500家,涉及制鞋、鞋材等上中下游产业。
离开成都该去哪儿?面对数以亿计的产值和数以万计的就业带动力,成都鞋企很快成为各地争抢的“香饽饽”。绵阳三台、眉山彭山、达州大竹……不少地方都向他们抛出橄榄枝。
“各地优惠政策差别不大,企业最看重的是交通和配套。”安岳县渝成国际制鞋产业园负责人邬洪军分析。去年下半年,省经信委、省鞋业协会等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决定将距离成都百余公里的安岳和乐至两地作为承接双流和武侯两地鞋业产业转移的推荐地。截至目前,意向迁入两地的鞋企超过400家,落地投产的近百家。
撕“落后”标签
率先破解“污染”问题
不仅成渝,在成本越来越高、产业向高端转型升级的泉州、温州等鞋业聚集区,大批鞋企都在向内陆二级城市转移。其中,不少企业将落脚点选在了乐至和安岳。去年下半年,为某知名运动品牌代加工的四川朗特鞋业有限公司就将3条生产线从泉州搬到了安岳。
但质疑声也随之而来:这些淘汰的低端落后产能,资阳有没有必要接?
事实上,在这一轮转移过程中,已经伴随着行业内的洗牌。“四川朗特鞋业有限公司总监曹富彬认为,几十吨重的机器、新修建的厂房、重新招聘的工人、建立新的物流线、寻找新的上下游合作伙伴,这些高昂的成本小作坊式鞋企往往负担不起、自然淘汰,留下的都是比较规范、有实力和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据邬洪军统计,目前入驻安岳的鞋企中,年产值上千万元的企业占比过半。
乐至县城居民刘成安对鞋业可能造成的污染充满担忧。据了解,制鞋业是污染较重行业,胶水挥发会造成大气污染,生产线运作时还会发出较大噪声。此外,每做一双鞋大约可产生3克固废及灰尘,一个年产能为50万双鞋的中等规模企业,一年可产生固废约1.5吨。
“以前在成都,不少企业都是作坊式或小规模生产,并未配备环保设施,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成都市鞋业产业商会秘书长杨孙坦言。但这种“粗放”的发展如今在乐至和安岳已经行不通。
罗长城回忆,去年7月他入驻安岳县渝成国际制鞋产业园时,第一个条件就是上环保设备。“买了袋式除尘机、光氧过滤设备,花了十多万元。固废由园区统一收集处理,企业需要支付一定的管理费。”
“承接鞋业产业转移,我们充分考虑了环保成本。”乐至县童家发展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他们聘请了欧洲以绿色建筑理念知名的设计单位法国索帝盛建筑设计公司进行整体规划,按照规划将建设产城一体的鞋业小镇,每500步就有一个公园。他还透露,园区已与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大气所达成合作,将负责处理鞋企带来的大气污染。
竞争“鞋业小镇”
未来鞋业之路在细分
去年6月,乐至县在成都双流区举行“纺织鞋业投资推介会”,现场120余户鞋企表明投资意向。一个月后,成都市武侯区女鞋之都订货大厦二楼,安岳也向300余名鞋企抛出橄榄枝。税收减免、租金优惠、工人培训……一场“争夺战”正在两县展开。
谁能率先形成规模优势、建立完整的产业链,谁就能在这场争夺战中胜出。
去年下半年,乐至和安岳提出的未来鞋业发展规划,都立足于建立产城一体、全产业链的“鞋业小镇”。“工人工作、生活都在镇里,这是泉州等鞋业聚集区较为成熟的模式。”曹富彬表示。
不过,整个鞋业市场产能过剩、竞争还在加剧,利润也在趋薄,规模和产业链的优势正在消解。由低端的代加工生产向中高端升级,形成高附加值的产品和品牌,才可能为未来鞋业找一条出路。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成都鞋业发展20年内,体量占全国约四分之一,仍找不出一块叫得响的牌子。建立自己的品牌,不少企业家显得有心无力。
罗长城是个“异类”。大约10年前,他就有了创建自己品牌的想法,并专注于“高跟鞋”定制这一细分市场。“每个人的脚型都不一样,但机器生产的鞋子却只有固定的鞋型和码数,并且误差参差不齐。”罗长城说,他创立的品牌在淘宝旗舰店上标价800元每双。顾客下单后,他们会向其寄一套测量工具,厂家按照测量尺寸和顾客要求定制一双鞋,顾客收货后感觉不合适可寄回厂家调整或重新制作,直到满意为止。“这种方式虽然最初的成本很高,但做的是长远生意。”罗长城认为。
“以前一周只能卖一双,现在每天能卖五六双,基本能够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罗长城说,“很多人都觉得我这种方式肯定要做死,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本文来源于网络,由软木鞋材,软木垫 立鼎发软木整理发布,咨询热线:1365033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