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电话: 086-0769-22807002
  • 联系人:梁小姐
  • 传真: 086-0769-82929688
  • 地址: 中国广东省东莞市沙田镇杨公洲洲尾工业区一号-立鼎发软木

加减法中见真章 振兴实体经济的温岭方法论
 

浙江省是制造业大省,传统制造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近60%。要振兴实体经济、推动浙江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必须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新动能的同时更加重视修复、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今天起,本报陆续推出一组调研报道,聚焦各地修复传统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新思路、新实践。

3月21日,一个将对温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消息传来:温岭被列为省振兴实体经济(传统产业改造)财政专项激励资金分配对象。

一直以来,温岭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高地,泵与电机、汽摩配件、鞋帽服饰、机床工具四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均居全国领先地位。然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如何做加法促使这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如何做减法实现要素再流动,让企业轻装上阵?

转型升级,减法是必答题

说起温岭,几个“第一”总会被人提起:台州工业经济第一强市(县、区);2016年,温岭实现生产总值900.3亿元,居台州首位;财政总收入达103.2亿元,为台州首个财政总收入破百亿元市(县、区)……

是躺在原来的数据上“津津乐道”,还是适应新常态“腾笼换鸟”?温岭人深谋远虑。

“如何做好转型升级的加减法,是温岭可持续发展的必答题。”温岭市委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需要认清温岭的历史新方位,不能在既有成绩面前裹足不前,而应剑指影响温岭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种种问题。”

“草根性是温岭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大企业偏少,规下工业产值甚至要大于规上工业,这些都会带来后劲不足的问题。”温岭市经信局局长徐寅介绍,长期以来,一些传统产业科技含量偏低,企业规模偏小,品牌竞争力较弱,许多产品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

不同的发展阶段适用不同的发展模式。诚然,这样的产业结构在发展初期能迅速带动经济总量的攀升和群众收入的提高。然而,随着以劳动力、土地为代表的要素成本上升,温岭长期依靠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粗放发展导致土地资源紧缺,发达乡镇的工业用地一度卖到每亩300多万元,企业再发展受到高地价的束缚。”温岭城北街道党工委书记钟振耀对记者说,当地90%的产业为鞋业,过去,一楼车间、二楼仓库、三楼卧室的家庭小作坊随处可见。“随便搭个棚子买个设备就能生产,甚至有不少村民把家里的地下室改成了加工点。”钟振耀说。

这样的发展方式不仅为经济持续增长埋下隐患,也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越是发展快,越要有忧患意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方式使得生态环境难以负荷。私搭乱建的小作坊安全隐患突出,温岭不少党政干部坦言,过去最怕在晚上接到电话,总担心出现生产安全事故。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随之而来的是庞大外来务工群体背后的一系列社会治理等问题。

要素供给,减法就是加法

2016年,温岭被列为全省5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县之一,一场前所未有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拉开序幕。

记者从徐寅口中了解到,温岭通过“抓大、扶中、育小、推上市”等措施,对落后产业、过剩产能做要素供给“减法”,以腾出空间、资源,对优势产能做“加法”,正逐渐摸索出振兴实体经济的温岭方法论。

连片土地少、工业用地贵,是温岭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过去,我们的厂区在松门镇有40多亩,在城西有10多亩,在三门县也有60多亩,这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容的结果。”台州富岭塑胶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郏伟说,“补丁式”的厂区使得物流和管理成本偏高,企业难以统一进行转型升级,尤其在2015年底上市后,企业迎来跨越式发展,扩大产能、整合集聚成为必然。

富岭塑胶是幸运的。近年来,温岭大力推进“三改一拆”,着力改善城乡环境。过去一年里,温岭市委主要负责人每周最先安排的便是督查拆违的时间。环境治理倒逼下,拆出了美丽新家园,更拆出了发展新空间。2016年,温岭市共拆违535万平方米,关停淘汰“低散乱”企业(作坊)7096家,今年以来,已完成省市拆违任务数的50%。

这些在违法建筑和“低散乱”企业身上减出来的要素资源被精准加到了优势产能上。

当前,温岭传统产业正加快改造提升。在松门镇,曾经腥气熏天的10余家鱼粉加工企业不见了,换来的是重组后年产值过亿元企业“海博鱼粉”。在制鞋行业,2014年的一场大火让温岭人痛定思痛,如今标准厂房替代了小作坊,温岭鞋企从整治前的11000家瘦身成5000家,企业少了,产值和利润率却提升了。在一片片拆后土地上,温岭为有发展前景的小微企业规划起43座小微园区,产业集聚、精准服务。在东部产业集聚区,优质大企业的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工厂、最新研发成果等得以落地。“今年,我们以每亩不到30万元的价格拿下200亩土地建设新厂区,将松门镇及温岭城西的两处工厂转移到了这里,预计年产值将由7亿元增加到12亿元。”郏伟说。

为政府流程做“减法”,就是为发展效率做“加法”。在优化制度供给层面,温岭不遗余力,“最多跑一次”已成为温岭简政放权的突破口。截至目前,温岭共发布两批“最多跑一次”清单,共计1062项。据初步统计,共减少156个审批环节,减少了227件前置审批材料,压缩审批承诺时间197天。去年以来,温岭更探索建立企业直通服务平台,至今已累计受理各类企业问题454个,为企业办理“两证”45件。“今年初,原先需要3个月的项目审批,我们仅用14天就拿到了施工许可证,企业得以早开工两个多月,减下来的时间就是增加的产值和效益。”泵业龙头企业利欧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加快要素再流动,在全市层面,温岭按亩均税收、科研经费等五大绩效评价指标,将企业分为A、B、C、D四类,进行用电、税收等差别化配置资源。温岭把从C类、D类企业身上减下来的要素资源加给优质企业,从而实现要素资源向优势领域的再流动。“由于2015年被评为A类,2016年我们享受到了城镇土地使用税142万元的减免。”浙江爱仕达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自豪地介绍。

企业发展,减法带来加法

政府层面加快引导要素资源再流动,企业主体也在加快推进加减法。

劳动力,是温岭企业自发做减法的突破口。2014年,温岭市福德隆鞋业有限公司500多人仅创造了不到8000万元产值。“机器换人”后,该公司2016年仅400名员工就创造了1.5亿元的产值。“就以最简单的穿鞋带为例,用人工会出现左右长短不一、正反错位等问题,电脑针车则不仅能做到统一标准出厂,还能变换各种穿法。”正如董事长朱富德所说,“机器换人”减下的是劳动力成本,加上的是高效率、高标准、高质量。

今年以来,温岭“机器换人”进程再加码,在2016年“机器换人项目”完成投资47.5亿元、用工人数减少1.2万人的基础上,今年1月至2月再减少用工2300人。

除了减法,温岭企业家们意识到,要做的加法更多。

去年10月,54岁的浙江大鹏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志传参加了温岭市组织的德国工业4.0之旅,德国超前的制造水平对他触动很大,朱志传的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回国后,本想“解甲归田”的他改变了主意。“到外面一看深深感到,只有技术创新才有广阔前景。今年,我们将投资1.5亿元,大搞技改项目。”朱志传对记者说。

朱志传的坚守,是温岭企业家不断创业创新的缩影。如今技术创新已成为温岭企业家的共识,大家积极对接温岭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中的专家和科研资源,争相投资为企业增加技术要素。数据见证改变,2016年,温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已由2011年的20%上升至52.5%,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性投资、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等工业相关指标增幅均位居全省工业强县前列。

品牌是另一个不得不加的要素。朱富德回忆,10多年前,他们连商标都不注册,认为那是没用的东西。可现实是,贴牌生产一双童鞋只有几角钱的利润,汇率和原材料价格一波动,微利就变成了亏损,温岭企业家在这样的困境中渐渐觉醒。“自主品牌能让一款产品利润大幅增长,目前在迪拜等地的超市里,都能买到我们自主品牌的童鞋。”朱富德自豪地向记者展示各式童鞋,如今他们每款新产品都经过严格检测,让质量成为推广品牌的坚实基础。

当前,温岭正通过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做好要素供给加减法,成为振兴实体经济的先行区。

本文来源网路由 软木鞋材 软木手机壳 立鼎发软木整理发布